小鼠骨樣細胞是成熟骨組織中的主要細胞,相當于人的成年期,由骨母細胞轉化而來。
當新骨基質鈣化后,細胞被包埋在其中。此時細胞的合成活動停止,胞漿減少,成為骨細胞。骨細胞能產生新的基質,改變晶體液,使骨組織鈣、磷沉積和釋放處于穩(wěn)定狀態(tài),以維持血鈣平衡。骨細胞對骨吸收和骨形成都起作用,是維持成熟骨新陳代謝的主要細胞。
骨組織的細胞(小鼠骨樣細胞)成分包括骨原細胞、成骨細胞、骨細胞和破骨細胞。只有骨細胞存在于骨組織內,其他三種細胞均位于骨組織的邊緣。
小鼠骨樣細胞起源于成骨細胞。在骨形成的終末階段,成骨細胞將可能有3種不同的歸宿:分化成為骨細胞、轉移至骨表面成為暫不活動的成骨細胞、進入程序死亡過程(凋亡)。在骨形成過程中,部分成骨細胞被在礦化的骨基質中,這就形成了早期的骨細胞,也稱為“骨樣骨細胞(osteoidosteocyte)”。在被“埋入”骨基質的過程中,早期的骨細胞能夠發(fā)出大量突觸伸展至骨表面和血管附近,與成骨細胞、破骨細胞、內皮細胞產生廣泛的聯(lián)系。Holmbeck及其同事的研究顯示,骨細胞的形成是一個主動的長入過程,需要清除骨基質中的膠原纖維和其它基質分子。他們發(fā)現(xiàn),在基質金屬蛋白酶(MT1-MMP)缺陷的老鼠中,其骨細胞的突觸數(shù)量和長度顯著少于正常老鼠,但骨細胞的活性和密度沒有受到明顯影響?,F(xiàn)對突觸生長的調節(jié)因素尚不太清楚,可能與骨細胞生長的位置、年齡、物種都有關聯(lián)。